企業通過對會計報表的分析以此來尋找投資和兼并對象,正確的反映其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來判斷企業的投資、籌資與經營活動的成效,鑒定公司管理業績與企業決策。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企業為達到獲取非法利益,往往通過各種不正當方法來操作利潤,讓企業的會計報表呈現不真實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下面我們就講講CFA會計報表知識點:虛增利潤的目的。
虛增利潤的目的
1、企業的管理層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self-dealing)
由于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一般是以一定的財務指標為基礎,其中利潤往往是*主要的財務指標。如本年利潤的完成情況、投資回報率、銷售利潤率等均是經營業績的主要考核指標。經營業績的考核涉及到企業管理層績效的評定,并影響其崗位提升和獎金福利等,因此為了業績達標,企業管理層就會做出虛增利潤的情況。
2、企業為了滿足相關利益方的盈利預期需求(meet earning expectation)
在我國,上市公司是比較稀缺的,為了滿足上市要求,就會出現以下動機虛增利潤:
a.為了獲得股票的發行資格。企業首次發行時(IPO),根據《公司法》、《證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企業必須*近三年盈利,且經營業績比較突出,才能通過證監會的審批。一些業績達不到要求的企業,不得不進行利潤虛增。
b.為了提高發行和配股價格。發行價格和配股價格,在其發行和配股額度一定的情況下直接決定者募集資金的多少,因而一些企業不惜鋌而走險提高每股收益的發行和配股價(每股收益的提高可以通過虛增利潤的方式來解決)。
c.避免股票被摘牌。按照規定,上市公司如果連續三年虧損,證監會將會暫停其股票交易并限期*虧損,如果限期內未能*,其股票將被摘牌,終止其在交易所的交易。上市公司為了保住上市資格,在一定程度上會進行虛增利潤。
3、企業在進行債務融資時,需要滿足一些債務條款的要求(compliance with debt covenants)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特別是在我國公布中國版巴塞爾協議后,銀行等金融機構出于風險監管的需要,是不愿意貸款給虧損的企業或者信譽不良的企業。但是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是比較迫切的,資金的充足與否決定著企業能否維持日常運營甚至是擴大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決定著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在我國,企業普遍存在在資金短缺的情況,為了獲得銀行的借款以及為了滿足債務條款的一些償債比率要求,企業會虛增利潤。